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北大:从自由到自渎

陈一愕已经帮助我证明中文大学是香港第一大学。
下面,有人证明中文大学超过北大成为中国文科类第一大学。

一个缺乏通识教育的大学不是一个好大学——这句话送给港大。
一个缺乏自由氛围的大学简直不能成为大学——这句话说给北大。

以后再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中文大学的时候,我就冲他调皮的一笑,哼哼。

任彦芳:北大的耻辱——在北大111周年校庆校友会上的
【新世纪特稿2009年4月25日】各位校友:
      
       我上台来讲话,是想通报一个事:在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前,北大出版社要出一部书,都发了广告了,这部书是一百八十八名北大校友写的怀念北大的书,是发扬五四精神的书,这部书由北大季羡林先生题写了书名《梦萦未名湖》。有前任校长丁石荪、陈佳洱和当时现任校长许智宏题词。作者有九十六岁高龄的教授,有年二十四岁的研究生,时间跨了七十多年,这部书从2004年,征集文稿,到2008年编完,花时五年,这部书理应由北大出版社出版。2008年初,北大出版社按着上边的对出版的控制要求,将三十多名校友的稿子删除,由全书五十万字变成三十多万字。为了能面世,主编只能服从出版社要求。这样北大出版社便决定2008年4月出版,以迎接北大校庆110周年。没有想到在书正印时,出版社接到了一个电话,据说是中宣部的什么人打来的,叫这本书停印。是何人,是因为什么,没有说,也没有发一个正式的文字。就这样,这部书便死于胎腹。
      
  事发生后,主编多次和北大出版社领导谈,他们表示无奈。到现在又一年过去了,北大出版社仍没有动静,据说想通过教育部有关人员向上级反映此事。
      
  这就是今天的北大,这就是北大出版社。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年的五四精神吗?一百八十多校友,想发出一点怀念北大的声音,便被扼住喉咙,不许出声,而这一百八十多校友,也便任其扼住,没有再做声,只等待有人开恩,让出版社放行。
      
  这部书有什么错误?不知道。是有人不适合写文章,是被内部控制的人吗?没有人说明。你们说出,哪篇文章不合你们的要求,我们删除还不行吗?不行,不定罪,便判了死刑或无期徒刑。我想今年总该放行了吧?我刚才问了副主编,他说仍没有动静。那就让它死吧。
      
      
  这是北大发生的事吗?正是今天的北大发生的。我为北大感到耻辱,北大到今天这样,还有知识分子的自由的思想,独立人格吗?五四精神在北大早已消失了,还指望北大出人才出思想吗?五四时代的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这里有思想的自由,这里有独立的品格,这里言论出版自由,有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也有学生自办的《新潮》、《国民杂志》,北大给予了资金的支持。当年的北大与今天北大,从出这部书上便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书的被命令不许出版,是文化专制者对宪法规定法言论出版自由的粗暴践踏。有这种任意践踏,还可能 有自由的思想的五四精神吗?
      
  我今天在这儿是呼唤北大民主精神的回归。而现在是犬儒主义盛行的年月,这不是北大应有的品格。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我想起五十年前,我们中文系决定写一部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的电影剧本,我和张炯等四位同学参加,由系主任杨晦做顾问。在五四运动四十周年时写出来了,北影很重视;1960年,我们北大毕业,北影又请我们去修改了一稿,最后因为对历史人物评价没有定论而停下;二十年后,我又被请到北影,是因为夏衍同志建议的,他说,现在有四五,当年有五四,这精神是相通的。于是我又写出了一稿,并且有朱今明导演,但到今天仍没有反映五四运动的电影搬上银幕。为什么会这样,不也值得深思吗?是怕联想,怕引起人民由五四引发出思考吗?
      
  五四运动九十年了,我们不在五四这天纪念,却改在四月二十五日集会,这让我们也不理解。是怕五四的到来吗?
      
  当年北大是集中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地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那时的北大校长教授,都真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头是硬的。而今天的北大,竟然有孙东东这样的教授,他对中国广大访民的侮辱的言论,理所当然的引起上访人的愤怒,这样的教授还有一点民众的感情吗?这真是北大的耻辱。这样的教授还有资格在这儿当教授吗,北大应对这样的人处理。
      
让五四精神回到北大吧。这就是一个经历过五七年五八年五九年的北大校友的期望。
      
(这是我回家后,根据记忆回想的发言内容,我的发言因为说出了大家想说的话,校友不断鼓掌表示赞同,我下来,不少校友来到我面前,愿和我联系,要了我的名片)
      
       2009年4.月25日上午10点半在北大理科楼北大校友会上的发言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死者如此众多

死者如此众多
我却独自的活
抱怨只能在梦中与你们相遇
更多的噩梦纠缠着头发和胡须

你们如此塞满了我的呼吸
我要怎样走向生的路途
而死亡也不能一统天下
逝去的英魂带我走向青春隐秘的荆丛

死者如此众多
我也不怕独自的活
把叫喊变成冷默的言语
何必惊扰世代的亡灵
他们已死了多年
还得重新去死

2009.4.24

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那些伟大的生命总是抛下我们离去

保羅‧策蘭(Paul Celan), 1920年生於布科維納的切爾諾維茨(今屬烏克蘭),1942年,猶太裔雙親相繼於納粹集中營中被殺害。1944年,他攜帶《德法辭典》與《英德辭典》開始流亡,經布加勒斯特、維也納,最後在巴黎棲居二十年,1952年,他的〈死亡賦格〉一詩震撼德國,1970年4月,他跳入巴黎塞納河,自殺身亡。

39年前,你离去。
你对这个残酷冰冷的世界绝望。
你清醒着,你离去。
你的离去是对这个疯狂世界的讽刺。
你纵身赛纳河的时候
内心是否前所未有的丰厚与繁盛?
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是否给你蔽天遮日的痛苦?
那些破碎的瞬间是否像清晨的黑牛奶让你中午晚上傍晚喝?
你是否从未如此解脱
是否终于与你的父母团聚
是否终于不必忍受这轻柔的,德语的,痛苦的诗韵?
有时候真想给你写信,
谈谈那些死去的事,
谈及那些人们忘记的事。
可是我出生时,你已经死了19年。
你和那些伟大的生命一样,
总是抛下我匆匆离去。
你们留给世人的那一部分被我拾起
成了通往荆棘深处的通行证。

手把手教你学数学

房产商任志强称和工资比房价等于没涨遭质疑

2009-04-19 05:49:09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核心提示:

在博鳌论坛年会期间举行的“调整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分论坛上,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发表的“和居民工资收入相比 房价等于没涨”的言论,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来骂声一片。

摘要:“我们1978年月工资全国平均28.6元,到现在也增加了100倍。1978年我们大白菜2分钱一颗,现在2块钱,也增加了100倍。我们房价只增加了16.6倍,和工资收入相比,相差太远了。房子等于没有涨价。”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关家玉、曾向荣)

于是,任志强的忠实粉丝,把任氏定律放大,形成了广义任氏定律:

网易浙江杭州网友(115.192.*.*) 的原贴:
30年前桑塔纳20万,今天该2千万;
30年前大哥大2万,今天手机该200万;
30年前存款利率1分,现在该是1元;
30年前拆迁补助2万,现在该是200万;
30年前公交车票价0.2元,现在该是20元;
30年前人的平均寿命是60岁,现在应该是6000岁!
30年前结婚办酒10桌,现在应该办1000桌!
30年前每家只有2台电器,现在应该有200台!
30年前坐火车从广州到北京要3天,现在应该要300天!
30年前每个男人只娶一个老婆,现在应该取100个!
30年前每家2个小孩,现在应该有200个!
30年前每人1份工作,现在应该每人100份!

。。。。。

任志强30年前有1个爹,现在就该有100个爹!!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你知道你为什么脑残吗

之前的一篇文章说要写个paper,在修理脑残和反思香港两个话题之间挣扎了很久,终于还是写了香港,因为脑残这个实在太好写,又太有趣了,等我在final期无聊了,我就回来修理一下脑残们。
不过现在还是先丢点point出来,免得到时候忘了。

这个世界上有着很普遍的虚构和特殊的谎言,由于种种原因,成熟的成年人们不想要你知道,便撒谎来掩盖事实,或者发脾气表示对儿童的不满,比如他们掩饰自己的性行为及争吵,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你“不应该知道的”,你如果很傻很天真去问,他们就对你粗暴的斥责,或者礼貌的回绝。(此处分叉讨论结果)

我们文化的教育中,一直有一种可悲的迷信泛滥,这就是,知道越多信息,获得更多“知识”,就能更聪明,更有思想。而事实上,只有信息的泛滥跟没有信息一样,都是思考的障碍。在此不得不再次承认我是个天才,在第一次听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谬论时就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思考能力更重要的论点。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在你只有几岁的时候,成天被大人教这样教那样,或者是从电视上获取了太多的信息,表面上看,比同年人知道的“知识”都多,被称为“小大人”(这称号就很脑残),但长大后脑残了,你只能怪那些教你的自以为是的成年人或者电视传媒。这跟拔苗助长一个道理。

电视传媒和网络传媒还对你的脑残作出贡献的是,破坏了你对世界的结构性看法。它们让一个事实不再是一个结构性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它丧失了特性,被抽象化了;而每一个事实只不过是另一个事实,唯一关心的是你知道多少。这一点几乎是灾难性的,就像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只是一个个无意义的小碎片,你满脸的困惑和恐惧,没有能力把世界的碎片像堆积木一样堆起来。

再者就是,你的生活经历都是二手的,你感觉、认知和思想都缺乏原创性。这也拜新媒体所赐,而你的教育者们也要负责。同时,你的愿望活动也如此。你没有目标,同时认为自己有目标(往往是上学有个好成绩,以后赚钱,声名显赫,有跑车,周游世界等等),而停下来想一想,你只不过生活在幻觉中,你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你要的。你从来没搞清楚自己的愿望是什么。不知道这些愿望实现后又能怎样。并且,你一旦有了这些质疑,会尽快打消它们,因为这些问题是在太困扰,太令人丧气了,于是你继续追求自己所谓的目标,于是你在脑残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为什么偏偏你们这一代人脑残了?
我认为是一个信息时代的过渡期。正如人类以前在各种过渡期出现的各种病态一样,脑残也终将成为过去,我认为再过一两代人类必然适应这种信息灌输的新方式,正如人类历史上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一样。
这一代脑残,也就是你,只不过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牺牲品而已。



本来只想写个提纲,一激动就写多了一两句。还要赶反思香港的paper,明天就due了。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我们中国人都是傻逼,都需要被监控,被代表,被自杀



香港影星成龙相信“中国人需要监控”


现年55岁的著名动作片影星成龙出人意料地表示,赞同社会监控。这位在自由的香港长大成人的影星周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表示,他“不能肯定,拥有自由是否是好事”。成龙称,他逐渐认为,“我们中国人必须受监控”,否则,“大家就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成龙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一片掌声。

成龙是在回答有关问题时作上述表态的。提问人愿想请教他对中国电影市场严格检查制度的看法。他则将问题延展至整个社会。他坦白,他“现在真的非常矛盾。如果太自由了,就会像香港现在这样,一片混乱。台湾也是乱糟糟的”。(据美联社、德新社)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4188683,00.html?maca=chi-rss-chi-all-1127-rdf



记者问他一个电影审查的问题,成龙就迫不及待把问题扩展至整个社会,皇天可鉴,忠心一片啊。

我想,成龙说完我们必须受监控,否则大家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段以后,他老婆一定在旁边接连点头。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二十四城,杂记

 早在豆瓣上刚出现《二十四城记》时,我就将它列为我想看的之一,今天无意中得到去文化艺术中心看《二十四城记》的机会。想不到我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到的第一部电影,竟是压轴戏。像这种偶然的机会,我都觉得是天降大任,不写点东西记录一下都觉得挺不好意思。
  
  电影最初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贾樟柯这个名字,也不只是对于成都这个我所喜欢的城市的记录,而还有编剧中“翟永明”这个名字。果不其然,电影中对诗歌的引用,对故事叙述的节奏把握,都不失水准;甚至有一种翟永明诗那种欲说还休的味道
  
  与其说这是部记录片,其实更像是一个民间公民记者的实地采访,又加入了虚构的成分,成了一个电视里常有的谈话类节目。但这和我前不久参加的HNWS一个傻逼脱口秀节目有很大不同,首先它不傻逼,也非娱乐,固然有令人喷饭的情节,比如陈冲那段做作的演出(如果是刻意安排的话,贾樟柯有“顺便讽刺一下”的嫌疑),但整个谈话节目本身,做到中国各大电视台谈话节目做不到的一点——真。(所以,说这是《艺术人生》的人估计看艺术人生的时候都不动脑子)
  9个被访嘉宾,其中4个演员(所谓的托儿)。如果说只有5个真实的工人,恐怕整个节目就略显单调,因为要面对镜头把自己尘封的往事回忆讲得精彩(所谓“摆拍”),对于5个普通工人来说(尤其是厂里的大多数男工人,“男人总是很难放开了说”——某朋友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4个虚构的角色,则把记忆集中起来讲得更精彩。(不得不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都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的讲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经历,这些生命经验是常识,它本来就不是太个体的,不是独特的。它不是一个个案,它是一个群体性的回忆,它让观众可以把自己的经验、经历都投入在里面。
  站在这9个“一半真实,一半虚构”的角色后面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一个军工厂,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
  
  电影在技术层面上也有较高水准,有人说这是诗一样的电影,不知是否与翟永明的合作有关。
  电影是一个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电影。当代主流电影越来越依靠一些视觉上很直观的表达方式,动作越来越快,场景越来越大,台词越来越直白(赤壁:我们都输了)。看电视电影从来不需要思考,导演会很直接的告诉你,这是苹果,那是橙子,这是哭,那是笑,这是痛苦,那是无奈。这就导致我们这一代人集体脑残了。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越来越低,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越来越差。其实人类对世界的感知非常复杂,往往是通感加上自我认知的洗礼。如果表达者运用语言或者文字,则可给受众最大的想象空间和可感知度,这样表达或许会更准确更清晰一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拍一部回到语言、回到文字的电影呢?然后把那些受访的演员或者人物,把他们的生活还给语言呢。(插一句,这就是我喜欢诗的原因)
  在每一个场景转换时,镜头的引入和背景配乐都让人感到那种精心设计。印象很深的是一个镜头拍到一棵参天大树,阳光斑驳。然后镜头向上,向上,原来这是个楼盘的广告,在广告牌背后被围住的,是正在挖楼盘地基的工程,一片狼藉,几棵大树胡乱的倒在工地的泥里。然后镜头切换到售楼厅。
  每一段访问结束后,对于被访者的定格拍摄耐人寻味,控制了叙述的节奏,如同一首诗中一句诗的提行。打羽毛球的男孩,滑着旱冰的小女孩,午后的篮球场,还有那些不变的表情和小动作。这些平凡的人物,或许我们都来不及细想,镜头的停留给了我们思索的时间,一张张脸后面的故事慢慢呈现。
  
  作为一个在成都生活了六年并且无法抑制地喜欢上这个城市的人,我觉得这电影并不是关于成都的。记忆中我只记得有个成飞132厂,曾多次试飞飞机在我中学上空轰轰作响,但这个420厂包括影片中的场景,除了那个电视塔,其他都没有熟悉的感觉。可能电影本身就不单单是对一个军工厂,一个城市的讲述吧。而在城市变迁进程中,相对于北京、重庆、香港等地,成都算是本土保育做的很不错的了。比如锦里的建立,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一个感受古成都文化的地点,连不少成都本地人也是在锦里休闲娱乐的常客。
  
  既然身在香港,也不得不提一提香港的本土保育实在是糟糕。
  以前英殖民统治,当然不会重视本土文化保育。现在“港人治港”了,港府却还在用一种殖民思维在祸害自己的子民。大力推行单一的“中环价值”,令香港完全被商业消费文化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所控制,其他小众思想难获表达和发展。难怪特首都说“做好呢份工”,香港人啊,你的价值观就仅仅限于“呢份工”。在世界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很难想象,一个打着“做好呢份工”的口号的人,竟然能够获得大多数选票!
  就在我来香港的不长的两年内,香港政府就拆天星,拆皇后,拆利东街,拆老屋村。你每拆掉一个,拆掉的就是一段历史,一个童年,一个浪漫的故事,拆掉的是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拆掉的是对于一个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今天拆掉了一个建筑,明天就拆掉这个城市的信念,后天拆掉就是这个城市市民的祖宗们的骨架。
  香港的天空很宽、很蓝,我们却只能隔着玻璃窗欣赏。
  
  另外,朋友看完电影后感慨于电影拍摄的精致和音效的清晰,觉得很诡异。后来才知道原来24城的房地产商是电影的赞助商,顿时灰左,质疑导演动机。可细想电影本身,却又无可置疑。如今这个世界,文艺本身就只能在商业与权力的夹缝中求生存,诗歌如是,电影如是。这或许是一个时代的遗憾和悲哀。
  
  电影对于诗歌的引用也恰到好处。特此找来各诗句的出处,自己保留。
  
  《玻璃工厂》 欧阳江河
  
  一
  
  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
  隔开是看不见的。
  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
  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闪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
  就象鸟在一片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在到处都是玻璃的地方,
  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
  一种精神。
  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于不存在。
  
  二
  
  工厂附近是大海。
  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
  凝固,寒冷,易碎,
  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透明是一种神秘的、能看见波浪的语言,
  我在说出它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它,
  脱离了杯子、茶几、穿衣镜,所有这些
  具体的、成批生产的物质。
  但我又置身于物质的包围之中,
  生命被欲望充满。
  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
  语言就是飞翔,就是
  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
  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外,
  而一只孤鸟的影子
  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的擦痕。
  有什么东西从玻璃上划过,比影子更轻,
  比切口更深,比刀锋更难逾越。
  裂缝是看不见的。
  
  三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
  同样的经验也发生在玻璃内部。
  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
  所谓玻璃就是水在火焰里改变态度,
  就是两种精神相遇,
  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
  水经过火焰变成玻璃,
  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
  像一个真理或一种感情
  浅显,清晰,拒绝流动。
  在果实里,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
  
  四
  
  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
  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
  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
  从失去到失去,这就是玻璃。
  语言和时间透明,
  付出高代价。
  
  五
  
  在同一工厂我看见三种玻璃:
  物态的,装饰的,象征的。
  人们告诉我玻璃的父亲是一些混乱的石头。
  在石头的空虚里,死亡并非终结,
  而是一种可改变的原始的事实。
  石头粉碎,玻璃诞生。
  这是真实的。但还有另一种真实
  把我引入另一种境界:从高处到高处。
  在那种真实里玻璃仅仅是水,是已经
  或正在变硬的、有骨头的、泼不掉的水,
  而火焰是彻骨的寒冷,
  并且最美丽的也最容易破碎。
  世间一切崇高的事物,以及
  事物的眼泪。
  -----------------------------------------------------
  
   《中国工人访谈录•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侯丽君(受访工人)
  
  人有事做,老得慢一点。
  -----------------------------------------------------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叶芝(爱尔兰)
  
  Though leaves are many, the root is one;
  Through all the lying days of my youth
  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
  Now I may wither into the truth.
  
  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
  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
  我在阳光下招摇;
  现在,我萎缩成真理。
  -----------------------------------------------------
  
   《红楼梦•葬花吟》 曹雪芹(清)
  
  怪侬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
  
   《泼了的牛奶》 叶芝(爱尔兰)
  
  We that have done and thought,
  That have thought and done,
  Must ramble, and thin out
  Like milk spilt on a stone.
  
  我们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
  曾经想过的和做过的,
  必然漫开,渐渐地淡了
  象泼在石头上的牛奶。
  -----------------------------------------------------
  
   《本质》 万夏
  
  第一次和最后一次
  人终究不尽完善
  太多的机会都留在错误中
  我们却在幸福里得到进步
  
  说和做并非本质
  喝酒的时候口含一颗樱桃
  我们可能错读一本书
  认识一群内心脆弱的人物
  为那些被粉碎的东西伤心和痛哭
  这些也不是本质
  
  最高最完美的是一些残缺的部分
  我们完善的两次事件之间
  这一切又仅仅是过程
  你祈求和得到的
  仅我腐朽的一面
  就够你享用一生
  
  成都
  仅你消逝的一面
  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
  另外,“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花”这句诗的出处没有考察到。
  仅在百度知道上找到一句:“仅在罗念生《芙蓉城》里提到过,原始出处不详。”
  及其怀疑此诗的真实性,意境似乎是房地产开发商杜撰的。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特區政府,你不該(仆街)!





立法會議員 黃毓民
主席,在日本,參議院在3月曾否決今年度的預算案。在香港,港大民調顯示只有百分之2 1受訪者表示滿意預算案,6成認為不會令經濟復原。但是,這個不得人心的財政預算案, 卻篤定在立法會得以通過。在這個不民主的議會,保皇黨當道,否決預算案的民意被打壓, 這是什麼議會?這就是踐踏民權的議會!這就是暴力制度化的議會!
預算案所顯示的理財觀念含糊不清,甚至誤導公眾。財政司司長強調採取所謂「反經濟週期 」開支政策,「反經濟週期」財政政策是凱恩斯學派的主張:在經濟不景時,以赤字預算, 大幅增加公共開支,刺激經濟活動。市民因此以為特區政府會以新思維面對新挑戰,但預算 案的內容,卻竟然是收縮開支,繼續做其守財奴,死抱「新自由主義」,仍然宣稱要審慎理 財,量入為出,令特區巨額儲備變成一個「黑洞」。財政司司長假借「反經濟週期」之名, 收縮開支為實,弄虛作假、蠱惑人心,施政手段如此不誠實,市民是否應該報警抓人,控告 你詐騙罪?
全球各國負責任的政府,才是真正採取「反經濟週期」財政政策,大幅增加公共開支,以紓 民困。祖國到如今投放四萬億、日本的預算則是破紀錄的7萬億港元(88.5萬億日元) 。同樣推崇「大市場、小政府」的新加坡,推出高達205億新元預算案,為建國44年來 最巨額的預算、赤字高達40%(85億新元),更破天荒動用國家儲備金中的49億新元 。 當全球大部份國家及地區,以歷史新高的開支或赤字預算,抵禦金融海嘯的時候,我們的特 區政府在做什麼?
我們的特區政府,竟然收縮實質公共開支超過150億(7.6%)! 當香港市民亟待開倉派米的時候,我們的特區政府在做什麼?他竟然大幅削減社區及對外事 務實質開支百分之57(補篇22頁),大削經濟實質開支百分之25.3,縮減教育實質 開支百分之23.1。 當新加坡破天荒動用國家儲備金的時候,我們的特區政府在干什麼?我們的特區政府坐擁1 萬5千億鉅額儲備,卻無視百萬窮人死活!
主席,我要指出預算案九宗罪。
第一宗罪,偏袒罪 請司長不要忘記,你去年在經濟好景時,削減了利得稅1%,令庫房收益減少54億元;今 年經濟不景氣,為何不將利得稅調回去年水平?政府這一種劫貧濟富的卑劣行為,正是在小 圈子選舉的制度之下的專權政府才敢如此的幹! 今年度各項收益都在減少,政府若否認官商勾結的事實,應該追加利得稅和薪俸稅標準稅率 1%,將有關收入用於社會福利開支,改善弱勢社群的生活。
第二宗罪,縱容罪 中信泰富事件爆發之後,政府拖拖拉拉,到現在亦沒有任何回購東西隧道的方案。財政預算 案亦看不到政府有任何在這方面的承諾。領滙欺壓屋邨小商戶數年,在經濟困局中,更令很 多小商戶瀕臨結業邊緣。特區政府為何繼續縱容領滙作惡?
第三宗罪,欺騙罪 預算案揚言以保就業為首要目標。撥款16億,說要創造6萬2千個就業機會,實情卻是當 中4萬4千個是來自政府各種原有就業或實習計劃,並非新創造的職位;另外4千個,則是 踐踏大學生尊嚴的實習計劃名額。6萬2千減去4萬8千,只有1萬4千個新創職位,相對 17萬的失業大軍,無疑是杯水車薪。更加令人憤慨的是,這些工作及實習機會,並非即時 到位,需分3年才落實。 更加不堪的是,曾俊華漠視女性的失業問題。面對當前難關,請問司長可知道,有多少家庭 主婦需要重投勞動市場?這份預算案,卻沒有片言隻字,考慮勞工婦女的就業需要。所謂保 就業,根本就是說謊!
第四宗罪、壓迫罪 實習計劃最大的問題,是將大學生工資壓低至4000元,不但踐踏大學生的尊嚴,更進一 步產生骨牌效應,令到就業市場中,具副學士、高級文憑、中七、中五學歷的青年人,處於 一個極不利的位置,政府推波助瀾,壓低工資水平,可謂荒謬之極! 實習計劃也玩弄尚未制定的最低工資水平,如果4000元就可聘請大學生,那麼,最低工 資立法進行諮詢時,豈不是進一步降低工資水平?政府此舉真是用心可誅! 如果政府真的體恤大學生及各階層的就業人士,就不應將實習計劃的工資壓低,同時也應暫 緩各種學生貸款的還款期,並取消免入息審查貸款的風險利率。
第五宗罪、歧視罪 政府瘋狂加煙稅百份之50,立即造成階級歧視,藉打造「紅酒中心」為名,去年預算案全 面豁免紅酒稅,令富豪高官可以肆意「品紅」。抽煙和化喝酒同樣有害身心,政府卻「厚酒 薄煙」。醉酒駕駛殺人,政府卻又不會說為了愛惜市民生命,而去加酒稅。雙重標準,何等 不堪。
第六宗罪、虐待罪 長者院舍宿位嚴重不足,過去五年,已經有7,638人在輪候護養院宿位期間死亡。現時 共有18000及6400位長者,分別輪候「護理安老院」及「護養院」宿位,輪候時間 分別為三年到四年不等。 可憐的香港老人,等到死也輪不到一個安身之地,講到老人等死,令我想起1983年的日 本電影《猶山節考》,說的是貧窮農村的老人,要被兒女背上荒山,然後留在山上餓死或者 冷死,想不到電影的悲情,原來在香港天天上演! 長者為香港貢獻一生,不但未能分享繁榮的成果,更因政策的僵化保守,高官的麻木不仁, 未能有尊嚴地安享晚年,7千多位長者未輪到宿位已身故,這是特區政府之恥,更是香港之 恥!
第七宗罪、吝嗇罪 政府去年在交通支援的政策,是讓屯門、元朗、北區及離島四區受惠。在當前經濟困局下, 拒絕將之擴展至十八區。另外,在網上學習已變成必不可少的情況下,政府仍然拒絕資助貧 困學童的上網費,低收入家庭的小孩子受阻於數碼鴻溝,學習機會不平等,階級流動不再可 能,形成世襲貧窮。
第八宗罪、冷血罪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香港的失業率已攀升至最近的百分之5,失業人數增至17萬。單在 2008年內就有4萬3千家公司倒閉,比2007年上升百分之14。社民連早在2月3 日與曾俊華會面,要求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政府卻當耳邊風。政府睜大眼睛看到大量失業 人士陷入困境,竟然袖手旁觀。究竟是想迫死失業人士,還是想引火自焚,叫失業人士上街 暴動?
第九宗罪、守財罪 社民連要求政府向香港居民發放港幣5000元現金,總額約300億港元。這筆款項僅佔 政府總儲備百份之二,但已可達至多種效果:1. 社會最底層者的生活立時獲得改善;2. 促進中下階層消費,增強市面對經濟前景之信心;3. 服務零售等行業將直接受惠,減輕行業裁員壓力,繼而緩減經濟衰退對市民的壓力;及4. 民間理財及消費所形成的乘數效應,比政府更有效地增值。付出相對較小的經濟誘因,換來 社會更大幅度的財富增長。
澳門兩度派現金,台灣也發消費劵,泰國、日本也有類似救人救市措施。只有香港特區政府 ,死抱豐厚儲備不放,但知聚斂而不知濟民於水火,此行徑直如孟子云:庖有肥肉,廄有肥 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曾俊華必須向全港市民交代:政府搜聚民脂民 膏,成就龐大儲備,百年一遇災難降臨之際不用,更待何時?
財政司長在預算案末段引用一位德國神學家的話,以示要為下一代人負責。德國的神學家, 不論是曾組織暗殺希特拉的潘霍華(D. Bonhoffer)、反對教會向國家投誠的巴特(Karl Barth)、批判納粹德國的田立克(Paul Tillich)、站在工人一邊的尼布爾(Reinhold Neihbur)、反對信仰私人化道德化的默茨(J-B Metz),及以「希望神學」聞名於世的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皆誠實面對人民的處境,不會因為僵化的道德教條及虛假的說詞散佈 假希望。明明是無視百萬窮人死活的財政預算案,反而砌詞狡辯說為年青人著想,這是假先 知的作為!
請曾俊華不要濫用神學家之名,為垃圾政策粉飾,侮辱神學家。 現在已經是危急存亡之秋,你們這一群高薪厚祿的庸官,你們真的很「不該」啊!你們對我 們幹了「不該」的事,讓我們變成了poor guy! 曾蔭權,你不該;曾俊華,你不該,特區政府,你們都很不該!都說香港高薪養廉,事實擺 在眼前,這是高薪養庸!納稅人花了一大筆冤枉錢,竟然養了一大批庸官! 所謂不賢者而居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香港人何辜,要受這種惡罪!曾俊華,你不但是庸 官,你還是一個大貪官!曾俊華你是一個大貪官!你貪的不是錢,你貪的是身在權位的安逸 !你貪圖安逸,不肯在這危急關頭,對香港人作出應有的承擔!你真的太不該啦! 主席,我謹此陳詞。
財政預算案二讀辯論講辭
2009年4月2日

忙里偷閑的更新——吐露詩社&天天向上

做pro做得想死,忙里偷閑的更新。
懷念曾經總是閑里偷忙的更新。

長話短說。
首先是去年加入了吐露詩社。
不得不說我和吐露詩社的緣分先。
吐露詩社可以說是我知道的第一個香港中文大學的社團。
原因是高三的時候在《星星》上看到一期介紹吐露詩社與北島舉辦詩歌朗誦會。
想想也就兩年前,當時覺得能和北島一起搞朗誦會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絕想不到如今已經每周去上北島的課,了解中國與國際現代詩歌發展史。也絕想不到能參加《今天》三十周年紀念詩歌音樂會,能見到那些當年僅存在于傳說中的人物:芒克,舒婷,柏樺,余華,歐陽江河,翟永明。
想不到如今加入吐露詩社做了副社長。這是我與詩歌的緣分,與吐露詩社的緣分,而這種緣分還在繼續,還在延續下去。

前日受到電話。說是湖南衛視有一個《天天向上》欄目要做一個關于大學生詩社的節目。
找了香港中文大學吐露詩社,北大詩社,廈大詩社,臺灣輔仁大學詩社。
跟社長簡單討論以后決定進軍湖南。不為這個節目,我們詩社的人看了這個節目都覺得很惡心(一邊看一邊鬧人 —— kitty語),但沖著能接觸到兩岸山地知名大學的其他幾間詩社,我們也就忍了。
此次出行十分匆忙,今天與電視臺負責人講了一下午,確定了行程,節目大致形式。當然,電視臺肯定要包吃包住包機票。
后天出發,詩社的另一社員會去幫我應付電視臺那邊的事情,我的任務就是要到其他詩社的contact,然后與他們商量搞夏季兩岸三地詩歌交流會的事情。
最近忙死,才寫完兩個變態的program,還有3個project,2個assignment,1個final paper,下周就due你媽的了。沒時間去上課了,但是還有兩周就奔赴final戰場了。我覺得GPA起碼要過三,不然老子的pro再牛逼卻連門檻都過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