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虎妈的人生观


今天看到虎妈的书《虎妈的战歌》出中文版了。
虎妈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写本书出来完全是虎妈狡猾的自我炒作。简单来讲,她就是觉得美国那种放任自由式的教育不行,孩子还是得逼出来的。于是她就逼她女儿去学钢琴,然后她女儿当然很抗拒,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战歌”。

这实际上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故事,你我周围都有这样的虎妈,但她这种不顾孩子“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和夸张的语言风格让本书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媒体讨论。
美国人的典型教育方式是要照顾到孩子的兴趣,但虎妈完全无视这一点。她觉得人在精通一件事情之前都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兴趣是建立在成就感上的,当人在精通这件事以后才会保持较高的兴趣,而精通一件事情当然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而孩子自身并不会自觉地去付出努力,所以需要家长的督促,而不能理会孩子的兴趣。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很早以前李笑来老师就在他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说过一样的话。

虎妈的逻辑其实没有错,先苦练再精通然后产生兴趣确实是一种对很多人来讲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虎妈在这里忽悠了大家甚至忽悠了自己。逻辑严谨地推敲,我们发现这个“1苦练2精通3保持兴趣”的教育方式并不代表一开始就要强奸掉孩子的兴趣。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这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要用来教女儿弹钢琴,而不是文中提到的女儿可能更感兴趣的某种印度音乐?

其实,所谓虎妈逼女儿弹钢琴,其根本原因,就跟以前中国人逼女儿裹小脚一个道理,是拼命往所谓上流社会钻的一种方法。至于是学弹琴画画还是别的什么,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认可什么。学习是为了考试,读书是为了赚钱,学钢琴是为了混上流社会,既然学琴只是一种手段(means),就无需理会女儿的兴趣所在。这在书中也有体现,虎妈说“决不能让我们蔡家在这一代上走向衰落”。言下之意是,虎妈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一个家庭宗族的责任。她的美国女儿从一出生开始就背上了她可能一生都无法理解的中国人的“光宗耀祖”的责任。

在虎妈的教育下,她的女儿很有希望走向她所希望的那种“被认可”的人生,学一门社会认可的高雅乐器,读一个社会认可的名牌大学,做一份社会认可的高尚工作,找一个社会认可的牛逼丈夫……就此过一个社会认可的人生。

这一切看上去貌似十分美好,但是这里默认了一个前提:社会认可的人生就是好的(幸福的)人生。
什么是幸福人生?这或许要从有关人性的问题开始,我们需要对自己以及对人本身有很好的了解,才能讨论什么是幸福。如果不了解人性和人之存在的种种可能,就无法了解人生的幸福与否。
自我的确定对于幸福人生也很必要。我自己须是自己生命的作者,如果我的一生是完全由他人决定的人生,是生不由己的人生,那就如同机器一般,谈不上幸福与否。

虎妈的教育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就被训练去遵守社会价值的肯定,我们在各种评核制度中追求奖赏,我们的自我的身份(identity)的建立是通过权威的肯定来完成的。而这个制度下的权威——社会价值是随时改变的,比如从裹小脚变成弹钢琴。这种自我价值塑造的起点就决定了我们后来强烈的自我匮乏感,即“缺乏安全感”,因为自我价值的确定必须有一个权威在场才可获得,而权威的肯定却是那么的不确定。而如果我们的人生是被他者的价值观念在操纵,我的”主体性“并不存在,甚至我的身份的建立也是被他者操纵,随时土崩瓦解的,那这还是我的人生吗?还有什么好的、幸福的一生可谈?

虎妈这本书其实直白得有点天真,把她的狡猾的一面和愚蠢的一面都曝露出来。不过虎妈却可以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究竟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
不要小看了这两个问题,这是严肃的内在的人生观。身边的有的朋友总是在抱怨说感情中总为一些琐事吵闹不休。其实,这些生活的琐碎积累起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选择,它们是你的人生观决定的。如果这方面有强烈冲突,就意味着一方存在的价值不被确认,这就导致的所谓“没有安全感”的问题。如果双方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这样的问题,这种抱怨和琐碎的争吵将不断地继续下去。

3 則留言:

  1. 「社会认可的人生就是好的(幸福的)人生。」
    這真是個痛苦的認同。

    回覆刪除
  2. 哈哈,我也来。。。原来你写了那么多日志我还订阅了。。没看呢。。。内涵帝。。

    回覆刪除
  3. 我是LM哈。。。我咋发现没显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