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一个消逝的阶级的集体记忆——《二十四城记-中国工人访谈录》

早在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就看了由贾樟柯导演的压轴戏——《二十四城记》。感谢商务印书馆独具慧眼,电影的文字扩充版——《中国工人访谈录》得以在香港出版。共和国走过了六十年,本书记录了一个正在消逝的阶级的集体记忆,一个为中国的现代化埋单的工业划痕。

以出处不明的诗句“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花”为广告宣传,充满小资情调的楼盘“二十四城”在成都重复着公式般的地产神话。如果不是贾樟柯的电影和书,恐怕很少人知道,这个早在几年前还叫做“成发集团”的地方的沧海桑田。
“420厂”是“成发集团”的内部编号。1958年,为响应毛主席的“三线战略”而由沈阳调集三千多名工人迁往成都建成。从不可一世的军工厂,到后来转为民用,再在现代化的车轮下灰飞烟灭。从地理上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从捧“金饭碗”到减员下岗,书中记录了厂里三万工人十万家属的困境与苦难,但这块土地上的人终究精神不倒,正如他们能够对抗突如其来的地震一样,他们在普遍的困境中,获得力量,活下去。
关于成都,有很多传说:物价便宜,女人美丽,生活悠闲,节奏缓慢。甚至一出机场就能看见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牌,写着:成都,一座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然而,有谁关注过,是谁在为这城市的发展埋单?香港高楼林立,商场奢华耀眼,可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住在“笼屋”里的老人?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物,曾是构成这个城市的核心力量,却在现代化不断前进的车轮下,化为尘埃。
在电影《二十四城记》中,每一次访谈结束,都伴随着大片的沉默。正如贾樟柯本人所说,“这些工人师傅讲述之余,在他们停下来不说话的时候,又有多少惊心动魄的记忆隐没在了沉默之中,可能那些沉默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国人的记忆,这本书能讲出来的,连开头都算不上。”

最后,书合上。突然感觉像几个月前走出《二十四城记》的放映厅一样,空气凝重,夜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