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一部左翼革命的初级教学片

《赌博默示录 カイジ 人生逆転ゲーム》


日本电影总是搞出一些古怪情节,来反应或者讽刺人性或者社会现实。这部片子延续了这个大和民族电影的优良传统,但男主角藤原竜也的演技是一如既往的做作。


本片是一部赤裸裸的政治片,没有丝毫的掩饰。从台词里反复出现的“剥削”、“榨取”,以及电影高潮阶段的“奴隶”杀“皇帝”的E卡游戏,都毫不遮掩地反映了这是一部左翼思想电影的本质。虽然在电影的开头结束还勉强地加入了一些假吧意思的情感戏,但无论从时间比例还是情节逻辑上来看,这些加入都十分敷衍。如果把开头结尾都换成男主角在一个人一边吃寿司一边上豆瓣写影评,我认为对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这部片子甚至不能叫做一个文艺作品,而更像是一部教学片。片中对左翼思想及左翼革命的表达毫无文艺作品的含蓄美,基本上是用近似于发泄的喊口号的方式在表达。依靠一个文艺作品作为载体,却又毫无文艺气质地表达左翼思想,我想原作者必然是个行动上极度懦弱的左翼文艺创作者,这一点从电影中对懦弱“革命者”的安排以及主角是一个“爱哭的男孩”也能得到一些佐证。
说这是一部左翼革命教学片,还因为片中情节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左翼革命原型。


1.左翼革命所处的环境


电影第一个情节高潮是一群所谓的“失败者”(Loser)被迫进入一场船上赌博游戏。loser是现行体制(资本主义)下的Loser,即非资本拥有者,欠一身债。而高利贷则是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金融系统的象征。而该游戏在只有竞争的情况下是个零和游戏(即只能有一方获利),而在有合作的情况下,可能成为一个双赢游戏,但合作中又因巨大的利润刺激导致背叛,最后成为一个尔虞我诈的游戏。电影在此是对左翼革命所处的环境的一个描述。


2.左翼革命的过程


革命者应扎根基层,并与志同道合者联合起来。在片中的表达是主角与懦弱大叔的联合,以及与受工伤的咳嗽男联合。这也体现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性。现行制度一方面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依靠工人,另一方面在利润的分配上又不符合工人利益,因此,革命者联合工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可瓦解现行制度的最根本力量。
左翼革命的过程是充满不确定性,有人会背叛(船上第一个背叛主角的洗牌男人),有人会被诱惑(啤酒+烤鸡的诱惑让地下工人一辈子被剥削),有人会退缩(闪电中的独木桥带来的各种恐惧和吓得腿震),有人会牺牲(为保全主角而坠落的大叔)。革命者需要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以及超人的能力,才能在革命中坚持下去。


3.体制内革命的失败


片中主角的方式大致是参与到体制内的革命,结果是失败的。在船上的赌博中,由于多出一张牌而失败;独木桥过去后,由于死人的现金卷不算数而失败;最后的E卡游戏前两盘,由于奴隶一方的弱势以及那个可观察主角意识的表的存在而失败。失败的原因看上去多种多样,但事实上,都是因为在体制内革命,革命者的对手同时也是游戏的规则制定者(在现行建制中拥有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革命者无非两个结果: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击败。


4.左翼革命的可能方式


在寻求体制内革命失败后,革命者需要调整策略,摆在面前的路最常见的有两条:1.暴力革命;2.非暴力不合作(公民抗命)。
暴力革命的道路在现代文明社会基本上是不可行的。一方面由于革命者与建制者的武装力量差距大,在片中体现为拥有无数保镖。另一方面,现代革命者基本上都希望能够实现和平转变,没有人想牺牲,没有人想流血。


本片中采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片中主角砸破自己的脑袋,鲜血漫流,就像一个愤怒的示威者。在建制一方看来,这样的示威者的行为不可预测(片中的手表失灵),而自己感到紧张恐惧(出牌保守,瞻前顾后)。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还表达了寻求体制内外合作的可能。片中主角向对手的女同事借得资金,才有最后一搏。而最后该女子携款离去,也显示了这种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合作的不确定性和不牢固因素,值得革命者警惕。(另外,我个人认为,在你穷困潦倒的时候,姑娘们似乎确实是比男人靠得住的,但是在你飞黄腾达的时候,姑娘们就变得跟男人们一样靠不住。)




这部左翼革命教学片躲在躲在赌博游戏和教育年轻人的噱头后面,企图为东亚的左翼革命者做出入门级的指导。但悲哀的是,一部左翼革命的教学片,也不得不落入商业电影的逻辑,依靠一些花哨的游戏装饰以及各路明星,在电影工业的市场上苦苦搏命,以图获得资本的亲睐。
看上去有很多的选择,其实根本没得选,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