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五四之性空间

五四运动90周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清末民初确实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英雄美女才子佳人在此云集,多如牛毛就像当今的啃家财子和化妆佳人。在当时那样浪漫与风骚并存,热血与温情齐飞的时代,徐志摩与陆小曼,鲁迅与许广平,梁思成与林徽因。。。这些郎才女貌女才郎貌不仅相貌亮丽不俗,而且生性风流潇洒,革命的革命,私奔的私奔,殉道的殉道。一时间,中国上下风生水起,一片乱世辈有才人出的风光景象。

奇怪的是,当时是有配婚习俗的。男女结合讲究门当户对,鲁迅甚至是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被母亲定下了婚约。可是鲁迅这个不孝子(俗称“不乖”),竟然说朱安不是他的妻子,只是他母亲的媳妇。在被迫娶入朱安以后,鲁迅竟大逆不道的从不与朱安同床,甚至不与朱安对话。直至四十多岁才与许广平过上了多年的同居生活。

按照当时中国的婚俗,这批五四才子都是有一个来自父辈指定的小老婆的。然而才子太爱风流,在享受父母多年的抚养恩情之后,居然违背父母意愿,竟然搞起了自由恋爱。人怎么能够自由恋爱呢?这在当时是在是太道德败坏了。嫁娶婚事应该是两家人的事情,而不单单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婚娶是人生大事,这要是由着当事人的性子来那还了得?那整个社会岂不是乱套了?那纯洁的青少年岂不是会被带坏了?这帮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带头这样做,岂不是在教唆中小学生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


这样的逻辑直到今天不灭。只是能否自由恋爱变成了能否对性进行公开讨论,恋爱婚娶的自由扩展到了同性的领域。而其本质上不变的是,性空间的自由度可扩展到多大。五四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破旧立新”,其立足于对于传统文化世俗观念的反思。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九十年来是进步很小的,对于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和价值,我们生下来就被灌输,很多时候并没有经过理性的辨别就盲目接受,而一旦有人提出来讨论(只是讨论,并没说反对),就觉得大逆不道,道德败坏(尤其在性这个话题上面,我们的文化通常都是很回避的)。

历史上对于传统的反思,对于世俗观念的挑战,通常是以启蒙知识分子来完成的(西方多为哲学家思想家,五四主要是海归文人)。五四时期的这批知识分子,都是学贯中西文理兼备的,那些声称要废掉文言文的,自己对这些传统国学有很深造诣,而研究中国本土问题的,大多毕业自世界知名学府。反观我们现在,所谓人才往往只是精修某一方面,文化人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理工人又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一些激进的,先锋的文化界社运界人士,如果对传统的历史的了解极为浅薄,那他们又在叫唤着反对些什么呢?


五四运动成功的扩展了当时的性空间,却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国人反思传统挑战世俗的思想束缚,将问题遗留给了后人。然而,俱往矣,属风流人物,今朝实在不足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